章武二年(222),刘备大举发兵征讨孙权,欲与关羽报仇,夺回荆州。赵云分析了当时形势,劝谏刘备顾全大局,尊重实际,不要冒险出征。赵云说:“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三国志·赵云别传》)可是,刘备不听赵云的规劝,遂出兵东征伐吴,结果夷陵兵败,蜀汉受到极大的损害。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街亭败还。赵云和邓芝屯驻箕谷掩护主力进退,兵力单薄,受到魏大将曹真的进攻。在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魏军不敢进逼,这支蜀军全军而返,军资什物没有遭受损失。诸葛亮下令奖励赵云军。赵云说:“这次打了败仗,无功不受禄。”他把奖励的绢帛放在官库里,至十月发给将士作冬衣,诸葛亮十分赞赏。(许络斌)
法正 弃暗投明,智绝当代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刘备最得力的谋士之一,史称“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是三国时期一位难得的智士。
一、飘落蜀地,思得明主
法正是名门之后,能“料世兴衰”。建安初年(196),中原地区兵荒马乱,生灵涂炭。法正与同郡孟达一道入蜀避难,投靠益州牧刘璋。过了很长时间,法正才做了新都县令,官小位卑,郁郁不得志。后来,刘璋虽然提拔他为军议校尉,参与议论军事,谋划筹策,但是,刘璋才非人雄,不能知人善任,虚置官位,并没有充分发挥法正的聪明才智。而那些深得刘璋倚重、有权有势的东川集团人士却鄙薄、诽谤和排挤法正,使他徒有鸿鹄大志,恨世不遇。只有益州别驾张松是法正的知己好友。他们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纵谈兴亡,抒发壮志,但恨刘璋懦弱无能,乃平庸之辈,不足使他们得以驰骋风云,施展抱负。二人忧愤悲叹,思得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