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爱士养名”背后的真实逻辑就是:得罪谁都可以,但就是不能轻易得罪那些握有笔杆子的文士儒生。
“权二代”的成才捷径
在汉末三国时期,名门世族集团日渐崛起。他们后嗣的“权二代”“官二代”等人自然拥有比常人子弟更为优厚的各种资源,因而在求学或求仕之上亦是顺风顺水、路路亨通。
《三国志·魏书·曹纯传》注引《英雄记》中写道:
(曹)纯字子和。年十四而丧父,与同产兄(曹)仁别居。承父业,富于财,僮仆人客以百数,纯纲纪督御,不失其理,乡里咸以为能。好学问,敬爱学士,学士多归焉,由是为远近所称。年十八,为黄门侍郎。
曹纯是兼“官二代”“富二代”于一身,具有宦官子弟与沛郡世家的双重人脉背景。所以,他在锻炼军事能力时,有“僮仆人客以百数”的家兵、家将作为操练演习之用;他在学习典籍文章时,又能请来诸多学士“一对一”上门教授,并获得学士们的“美誉”口碑;他入仕从政之时,年仅十八便一举登上了黄门侍郎之位,其仕途起点不知高出那些庶族子弟多少倍!有这样的各种铺垫,曹纯自是一日千里,以曹氏“虎豹骑”统领之职而做到高陵亭侯之爵,声威振于天下。其子曹演也官至曹魏的领军将军。须知:曹纯受封高陵亭侯之爵时,尚书令荀彧也才仅为万岁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