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公民享受其他权利的基础 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部分,未成年人享有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侵害 对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行为,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有权向有关机关控告,直至诉诸法律 未成年人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由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后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未成年人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肖像权是指未成年人对以各种形式反映自己容貌特征的个人形象享有的专有权 其内容包括: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肖像,并有权通过对肖像的利用取得精神上、财产上的利益;经未成年人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允许他人使用未成年人的肖像,未成年人有权取得适当的报酬;未经未成年人监护人的书面同意,任何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未成年人的肖像;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有权禁止他人非法毁损、侮辱、玷污未成年人的肖像 名誉权是指未成年人享有名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未成年人的名誉 《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列为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重视和保护 荣誉权是指未成年人有接受政府、社会组织、单位对自己的表彰、嘉奖和授予荣誉称号并对荣誉加以维护的权利 未成年人的荣誉权不受非法侵犯,禁止非法剥夺未成年人被授予的荣誉称号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 对于歪曲事实、造谣诽谤、恶意中伤,侵害未成年人荣誉权的行为,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可以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 隐私权是指未成年人享有的个人生活不被公众知晓,禁止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 未成年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为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免受伤害,《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该法还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儿童青少年教育保护的三个重要而烦恼时期3岁前后幼儿期——第一逆反期,表现为不听话;13岁前后童年期——自我中心,表现为玩游戏机、学习分心;15岁前后青春期——第二逆反期,“暴风骤雨期”、“危险期”、“分化期”,表现为叛逆、心理闭锁、学习分化 初二家长最担心的事:孩子逆反——亲子沟通障碍;孩子网瘾——无心学习、学习分化;孩子早恋——学习分心 不要把心理问题看作品德问题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矛盾动荡性 生理上,性成熟是青少年期生理发展的最基本特征 因而,形成自我,发展独立性,是青少年时期的基本任务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与心理行为不稳定性 具体表现为: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 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 常见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有:离异家庭儿童品德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亲子沟通障碍、自我中心、心理脆弱、情绪障碍、自杀等 丰富未成年人体育活动近年来,体育局紧紧围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从体育工作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把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开展好青少年身边的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3未成年人3(1)遗传与生理成熟(2)家庭(3)学校(4)同伴(5)社会(大众传媒,社会文化,现代科技如互联网、游戏机)(6)自我与心理成熟现代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媒体文化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影响源” 青少年社会化影响模式的结构性变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 最喜欢的活动:看电视、听音乐、读课外书刊信息主要来源: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街头广告、课堂书本、网络、同学朋友、父母家庭影响最大的因素:书刊、影视、广播、课本、网络(1)性成熟对青少年的影响性兴趣的产生性冲动与自慰行为的出现早恋与婚前性行为(2)青春期困扰对性征的变化:悦纳或疑惧早熟与晚熟两性关系的处理性冲动困扰(3)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异性意识的发展第一阶段:异性意识的准备期(学龄期前)第二阶段:异性疏远期(学龄初期到青春初期)第三阶段:吸引期第四阶段:两性初恋期(17、18岁以后)性别角色的发展中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据此,在中国,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只对八种较为严重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犯的所有罪行承担刑事责任,因此中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一部分,关押于少管所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 其中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其他国家,未成年人被定义的年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 中国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2020年5月,最高检等9部门共同建立《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规定9类未成年人遭受不法侵害情形,有关单位和个人须立即报案 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 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事责任年龄相关规定作出调整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作为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任领导小组主任 国务委员王勇,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国务院副秘书长孟扬、陆俊华任领导小组副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办公室主任由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兼任 领导小组实行工作会议制度,工作会议由组长或其委托的副组长召集,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参加人员为领导小组成员,必要时可邀请其他有关单位人员参加 2020年4月2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严惩利用未成年人实施黑恶势力犯罪的意见》 此次发布的意见明确了“利用未成年人实施黑恶势力犯罪”的五种行为、利用未成年人实施黑恶势力犯罪应当从重处罚的九种情形;明确要求对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黑恶势力首要分子、骨干成员、纠集者、主犯和直接利用者五类人员从重处罚 要求在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各阶段,全面体现依法从严惩处;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现对罪错未成年人的标本兼治 2020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监察委员会、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签下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性侵、虐待、欺凌、拐卖等9类不法侵害,以及面临这些不法侵害危险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 2020年以来,中央网信办已连续2年组织开展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针对网上涉未成年人重点环节、突出问题持续开展治理工作 网络空间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世界的延展,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将未成年人与互联网简单割裂开来,既不可取也很难实现 研究显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技能、为未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所以,有必要引导全社会认识互联网社会的时代特征,打造并推广符合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化需要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可以说,建立政府牵头、家校企三方联动的网络素养教育,不仅是为了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更是为网络时代的未来奠定基础 问卷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在过去的一年中,参与志愿服务“每年1次”占41 04%,“每季度1次”占30 78%,“每月1次”占19 59% 调查表明,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主要是为了体验和感受,每年用一定的时间参与帮助社会、帮助他人,从而奉献爱心、服务学习 志愿服务的双功能虽然在各个年龄层次都存在,但对成年人来说助人功能为主,育人功能为辅 未成年人正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参与志愿服务可以促进自己在实践中接受和理解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对促进其个人成长更重要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着深刻的客观背景,主要受不良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1.家庭原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诸因素的缩影,家庭教育、环境好坏,对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的不良影响主要在:(1)家庭不健全,对子女失于管教不健全的家庭往往压力大,生活紧张 单亲家庭的子女多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双方的关怀,享受不到应有的欢乐 一般说来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在离异和破裂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反抗社会的不良心态和行为 有些离异家庭的子女无人教育,或受到父母的冷落歧视,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管教不当独生子女较多,有些家庭对子女溺爱纵容,百依百顺,放任自流,助长了小孩的任性,放荡不羁,娇宠和溺爱容易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发展上的扭曲,形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如自私、任性、骄横、懒惰、粗暴、贪婪等,同时又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造成适应社会困难,长期娇宠、溺爱还会形成未成年人极端的“自我中心”意识,凡是从个人角度出发,不达目的不罢休 这样,在个人利益,需要不能满足时,他们可能不择手段,甚至以身试法去追求和满足 有的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或享乐,无力顾及子女 有些家长平时对子女不进行管教,出了问题非打即骂,有的甚至把孩子轰出家门或采取更为简单粗暴的方法 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粗暴,导致子女怕家长,对父母不说实话,父母难以觉察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不可能及时制止其犯罪行为,从而导致其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 家长之间对子女教育态度不一致,一方严厉,一方袒护的做法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的家长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他们自己有着各种不良的嗜好或忙于发家致富,无暇兼顾子女,使这些子女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而学坏,导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书与育人脱节在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有些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尤其是法制教育,只管教书,不为育人,一些学校形成了重文化知识传授,轻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倾向 不少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讲吃、讲穿,不愿劳动的现象,道德水平下降,组织纪律松弛,缺乏远大理想和信念,有些学生因成绩欠佳,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轻视,对学习、学校产生反感 有些学校不重视对后进生的管理和教育,以“甩包袱”的错误方式把他们推向社会,使他们走向犯罪的边缘 3.社会原因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潜滋暗长了一些腐朽思想与社会不良风气 不良的社会风气使青少年中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倾向日益得到强化,进一步毒化了社会风气,反过来又影响了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增加了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青少年已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盛行缺乏抵御能力,这就使得某些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偏差 最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高档的宾馆、酒店、娱乐城不断兴建,有些青少年根本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如何,为了满足非分的欲望,便实施盗窃、抢劫等犯罪 特别是城市兴起的游戏厅、网吧等,将那些无心上学的学生、青年吸引过去,沉迷于此,一旦欠债多了,便步入盗窃、抢劫等犯罪道路 另外,文化垃圾也污染着未成年人的心灵,文化市场虽然多次清理整顿,但出于牟取暴利迎合低级趣味,还是有及少数经营者公然出售内杂大量不健康的宣扬暴力和色情的书籍、杂志、音像制品 这样的文化市场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分析客观原因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青少年犯罪其自身的主观原因,这是他们犯罪的内在动因 1.文化水平低,法制意识薄弱首先是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发育成长时期,无论生理和心理均未成熟,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逐渐形成阶段,故在此期间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自控能力弱,情绪易走向偏激,易产生逆反心理,易盲目崇拜,其思想和行为常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一触即发且不计后果的特点 其次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群体文化素质低,认知鉴别能力差——文盲加法盲 在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文化结构偏低,小学、初中一年级以下的居多,有的几近于文盲,由于文化水平低,势必影响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极易被不法之徒威逼利诱,误入歧途 有的未成年人参与杀人、抢劫、盗窃等犯罪被捕获在接受公安人员讯问后竟然说:“我该说的都说了,我应该回家了吧 ”文盲加法盲,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他们知识水平的局限和社会经验不足,认识问题偏重于直观和感性,理性判断能力差,因而遇事易冲动,行为缺乏自制力,从而导致犯罪,这是青少年犯罪最主要的主观原因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是非不明,荣辱不分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建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很容易脱离实际,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甚至铤而走险,误入歧途,往往是那些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奋斗目标,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缺少修养,不懂得自尊自爱,思想品德差,学业成绩落后的双差生 他们不求上进,一味追求吃喝玩乐,没有心思学习,从厌学发展到逃学,再发展到弃学,过早步入社会,在不良因素诱惑下,走上歧途 3.交友不慎现代青少年追求时尚,喜欢结交朋友,尤其是现代传媒发达,交友方式多样,他们交际广泛,既有小朋友,又有成年朋友;既有在校生,又有社会青年;既有遵纪守法的好朋友,又有坏朋友,一旦交上坏朋友,就容易受其不良影响,甚至同流合污,走上犯罪的道路 4.好奇心,好胜心强现代青少年心理成熟快,感情易冲动且不能自控,容易误入歧途 如有的就是在性成熟过程中对生理常识缺乏了解而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在外部条件影响和感情冲动下从事性犯罪活动 未成年人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大都经不住外界的各种诱惑,当其看到一些淫秽、凶杀的镜头和书刊时,便容易萌发出亲自尝试一下的念头 如某中学生看完凶杀影片后,产生好奇,于是萌生亲自作案,“考验公安机关破案能力”的念头 随即照搬影视情节,到其原邻居家作案,并制造一系列假象,试图转移侦破视线 回家后向其父亲讲述了作案过程,随后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一)提高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打击是低层次的防范,加强预防才是最有效地手段 对有轻微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和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人员,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成立帮教小组,加强帮教和做好安置工作,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洗刷他们心灵的污垢,治好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心灵复苏 要办好工读学校和未成年人劳教所、少管所 我国的工读学校、未成年人劳教所、妇教所、少管所和收留的在校学生、未成年劳教人员、少年犯与有轻微违法犯罪的未成年实际人数远不相适应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认真总结工读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教育经验,总结对未成年劳教人员、少年犯的教育、管理、改造的好经验,提高办校办所和教育、改造水平 另一方面,各级党政领导要重视工读学校、未成年人劳教所和少管所的工作,从领导精力、人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很大的投入和支持,发挥其在预防未成年人再犯罪中的作用 另外一些未成年人往往先是成年人或未成年人非法行为的受害者,后又由受害者变为违法犯罪者 因此,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同时,应该预防为公、检、法等部门要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应呼吁全社会的人都来大力支持“希望工程”,帮助那些失学、辍学、生活无着落的孩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各部门都应积极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保证其健康成长 (二)坚持社会综合治理,减少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可能单靠一个部门、按照一种方法来解决,而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各负其责,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要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 新闻、出版、影视、文艺等单位及文化娱乐场所要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要坚决依法予以惩处 对未成年人出现的严重不良行为,要采取严加管教、训诫、送工读学校、收容教养、治安处罚等多种方式,及时进行矫治 对已经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处理,必须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考虑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情况,与成年人区别开来 (三)充分发挥家庭预防的特殊作用 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子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源头 在孩子的品行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祥和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注意保持家庭的和睦团结,尽量不要把夫妻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注意不在孩子面前吵嘴打架,避免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 父母平时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要花力气去关心,接近孩子,时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思想、学习、行为动态,发现不良苗头,要及时果断地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轨道 其次要提高自身素养,为孩子树好榜样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 作为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言行举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正确的道德观去影响、教育子女提高识别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真与伪等鉴别能力,逐渐学会识别和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再次要重视与关注孩子的课余生活及“精神食粮” 家长要有意识地多为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和优秀的文学、音乐、影视作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 对孩子观看的电视节目、计算机上网也要有选择有限制,要告诫孩子远离游戏机,禁止赌博和吸烟酗酒,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气或不良爱好要及时制止、纠正 (四)发挥学校的重点教育作用 首先要从娃娃教育抓起,抓早、抓好、抓苗头,力求将未成年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要下功夫抓好中学阶段的双差生、流失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有效地控制住中学生,流失生犯罪增长的势头,控制犯罪低龄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消灭犯罪根源 其次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早期矫治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因人制宜,在摸清被矫治人心理特点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入手,循循善诱,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有的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以情感化,晓以法理;有的需要中断与某些不良朋友的交往;最后学校要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要把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切实抓紧抓好,要营造一个学法、知法、用法的氛围 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作法,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不要把“双差生”推向犯罪的边缘 (五)全社会都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责任感,尤其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要自觉地面向青少年传播法律知识,宣传法律意识当作自己应尽职责,使各种新闻媒介真正成为传播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 社会娱乐性场所也要加强管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歌厅、游戏室;要整顿文化市场,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传播淫秽音响光盘、图书、扫黄打非,禁赌、禁毒,彻底清除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毒根 (六)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 加大普法力度,尤其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许多青少年走向犯罪,首先是由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外来侵害,没有也不知道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是采取报复方式,使自己也陷入了违法犯罪的泥潭 所以,在教育青少年依法自律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更主要的是青少年要自觉地学法、知法、用法、守法,不断修炼和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会保护他人,也学会保护自己,不断地增强自觉抵制犯罪的法律意识 (七)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增强自控能力 现代科学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起决定的作用,拥有豁达、乐观、执着的性格和愉快、高涨的情绪能提高个人的活动能力,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成为人们前进的动力 而那些生性自私、狭隘、性格暴躁、极易冲动、任性、蛮横的不良心理不但不利于成功,而且会形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这种性格,对未成年人来说更是危险、可怕的,往往会导致犯罪 所以在初一思想品德课中,加入心理要素的培养和锻炼,其它年级在班会、团日也应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 可以开展军训,小发明创造的评比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以增强其自控能力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如上所述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 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上述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我们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做好以下几点:未成年人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这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好榜样 其次,家长要与子女多沟通,建立起与自己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的柔情关系 再次,要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 此外,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认识能力、法律和道德意识以及教育的方法都存在着差别,绝大多数家庭教育具有片面性,致使“溺爱型”教育、“苛求成才型”教育占多数 因此,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使之成为预防犯罪的重要一环,开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培训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各级群团组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指导,对家长进行教育子女注意事项的教育,提高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理性能力 一是坚持正面教育原则,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除课堂上注重法制教育渗透外,可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如组织参观展览,观看预防未成年犯罪录像,模拟法庭,编演普法、学法、用法的文艺节目,召开主题班会等,帮助青少年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同时在校园中积极营造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使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勤奋、求真、团结、友爱、正直,人格受尊重,正义得扶持,非正义被排斥的校园环境里,并努力启蒙和巩固他们人性中最美好的同情心,自尊心和爱心 二是突出重点,狠抓后进生转化 后进生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心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要坚持克服“甩包袱”思想,从“管”字出发,“教”字入手,在“帮”字上下功夫 教育评价后进生,要注意挖掘亮点,消除盲点,寻找焦点,杜绝讽刺挖苦 要加强个别教育,对问题少年要时时敲响警钟,通过耐心仔细的谈心谈话,潜移默化地感化他们 开展“结对帮教”活动,让学习成绩差的后进生与成绩好的学生结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与班主任、校外辅导员结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与司法干警、法制副校长结对等,以便切实帮助后进生转化、进步 三是完善学校法制教育机制,使其发挥作用 可针对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典型案件,编写专门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使学生从中学到自我保护技能,得到有益的启迪和警示 同时,要规定法制教育课必须成为一门必修课程 第一,要加强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管理,消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文化和社会丑陋现象,净化社会环境 当前要开展“远离网吧”主题活动,重点打击非法经营“网吧”及非法出版、出售书刊等行为,重点清理整顿和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 要形成全方位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政府必须加大执法力度,禁止所有店铺向未成年人售烟、售酒;禁止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容留未成年人;禁止影、剧院上映未成年人不宜的节目而容许未成年人入场;禁止各书店出售黄色书刊、暴力书刊;禁止电视播放黄色、暴力片 第二,要抓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为他们提供更多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空间,让青少年课余和假期有地方可去,有事情可做,有知识可学 第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还要落实“三抓” 一是常抓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常抓不懈 二是早抓 要从儿童期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向上的成长道路,用好的、美的、正确的东西占领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一点一滴小事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三是抓早 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发生;对未成年人已发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 第四,政府要加大投入,设置专门机构、人员、资金,对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一是设置专门机构和专兼职人员,招募志愿者参加此工作;二是所需经费应纳入地方财政支出年度预算;三是建立责任制,规定各职能部门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本地区教育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控制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落实情况 第五,建立社区青少年行为档案 居委会或村委会应对辖区内的未成年人进行一次普查 一是可以引导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关心;二是可以了解未成年人各自的爱好、习惯和需要,以便给予帮助;三是可以根据未成年人的学历情况,为他们创造接受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四是可以及时发现少数未成年人违法违纪苗头,适时进行矫治和重点预防 2022年以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部署各地治安部门健全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旅馆接待未成年人入住“五必须”规定落实,全力防范旅馆发生侵害未成年人案事件 青少年犯罪的比率逐年递增,犯罪手段逐步升级,犯罪危害逐渐加重,青少年“黑社会”已经初具苗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青少年犯罪团伙极易发展成为黑社会势力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当今国际性的社会问题,青少年模仿黑社会犯罪更是时下社会问题的一大难点 青少年模仿黑社会犯罪人员主要是易犯罪的青少年群体,这些青少年中,大多数在学校期间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处于违法犯罪的前沿和边缘,或者干脆已有违法犯罪行为,属于易犯罪未成年人群体,这些模仿黑社会的青少年有着相对固定的生活圈、交际圈、拉帮结伙在互相影响的作用下,形成了团伙 这些人好逸恶劳,讲究享受,经常出入娱乐场所,法制观念极其淡薄,哥们义气严重 而随在犯罪手段上表现为,以武力为后盾,主观恶性强,具有凶残性和公开性 模仿黑社会犯罪的青少年,往往遇到争端便采取暴力手段解决争端,而且很少顾及后果,手段也较野蛮残忍 如河南某县公安机关在整治某厂子弟学校的治安秩序时,发现该校由“双差生”组成的所谓“大刀帮”、“青龙帮”、“飞虎帮”、“蛛蛛帮”、“小青龙帮”等学生帮伙7个,涉及61人,其中小学生51人,他们专门从事诈骗、抢劫同学财物、破坏教学秩序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违法犯罪的低龄趋势潜在着巨大的社会危害 犯罪年龄低龄化,是最近几年表现出的一个明显特点 据统计,九十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七十年代提前了2~3岁,有的孩子7、8岁就开始了犯罪生涯,14岁以下的少年违法犯罪增多 其中以14~16岁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据对上海青少年犯罪情况统计,14~16岁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是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1% 如果算上违法情节轻微,或因年纪太小不以犯罪论处的,则犯罪的始发年龄更小,有的11岁、12岁就开始有劣迹,有的13岁、14岁就进行犯罪活动,甚至参与重特大犯罪活动 据报道,我国黑社会犯罪团伙外围成员已出现中学生 另外,在校生犯罪有增多势头,有的学生逃学、辍学、离家出走,流浪到社会后以盗窃、抢劫为生 例如,北京市2002年8月宣判的“蓝极速网吧”放火案,被告人因对网吧服务员不满而起意报复,用放火手段危害公共安全,致25人死亡,多人受伤,并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3名被告均系未成年人,另外,还有一参与放火者不满14岁 据公安部门统计,在全国刑事犯罪案件中在校生作案从1984年的31149人上升到1993年的84863人 1995年,河北省共抓获16岁以下的案犯2235人,比1991年上升了近50%,而小学生犯罪人数上升了78 5% 这一变化,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涉案案由已不再是过去的两三种,案由范围已扩大到9种之多 其中,侵财型犯罪约占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80%左右,主要是盗窃,特别是团伙盗窃最为普遍;未成年人的财产犯罪主要与其物质需求增大,自我意识发展等有关;此外,高消费、超前消费、物质攀比等社会风气,也对未成年人的财产犯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根据对某市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批捕犯罪嫌疑人数据调查:在14岁至18岁的全部61人中盗窃犯罪人数为28人,占总数45 9%;抢劫为23人,占总数37 7%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振兴 1 加强家庭监护指导帮助 巩固和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宣传培训和健康教育力度,指导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 推动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被委托人每年提供不少于一次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及人民法院审理家事案件时涉及未成年子女的,要对当事人进行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家庭教育指导 8 创新学校保护工作机制 建立学校保护工作评估制度,评估结果纳入学校管理水平评价和校长考评考核范围 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 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作用,常态化开展“法治进校园”、组织模拟法庭、以案释法、开设法治网课等多样化法治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 依托中小学校、社区建设少年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安全教育 引入专业力量参与学生管理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建立学校社会工作站、设立社会工作岗位、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学校社会工作发展 9 有效落实强制报告制度 指导国家机关、村(居)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有效履行侵害未成年人事件强制报告义务,提升识别、发现和报告意识与能力 建立强制报告线索的受理、调查、处置和反馈制度 加强强制报告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引导工作 依法依规对未履行报告义务的组织和个人予以惩处 14 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 指导监督网络运营者有效履行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的平台责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用户协议收集和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 指导网络运营者对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提出的更正、删除未成年人网上个人信息的诉求,依法依规予以配合 严厉打击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猥亵或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指导网络运营者及时配合制止网络欺凌行为并防止信息扩散 一是严格管控侵犯未成年人个人隐私问题,查处对未成年人人身攻击、侮辱谩骂等网络欺凌行为,清理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导向的污言秽语等内容 二是严肃查处利用“网红儿童”牟利以及让未成年人做出不雅姿势、性暗示动作吸引流量问题,整治诱导未成年人做危险动作等行为 三是督促网站平台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严厉查处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的问题 四是集中清理以未成年人为形象创作的色情小说、漫画内容,查处引诱未成年人不良交友、煽动负面情绪等问题 五是严厉查处利用社交软件、群组、同城频道等,对未成年人进行性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拍摄裸露视频图片、实施网络猥亵等行为 六是集中查处散布虚假信息、虚构离奇故事和低俗剧情进行炒作引流、恶意营销等问题,进一步查处炫富拜金、奢靡享乐、扭曲审美等问题,防止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 七是持续查处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服务的信息,清理以问答等形式教授破解防沉迷系统的信息内容 八是密切关注学习类App和版块,集中清理色情低俗及其他导向不良内容 九是深入排查电商平台商品信息,关注评论区、问答区等互动环节,严防展示涉未成年人低俗、血腥等内容 十是强化对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手表、智能音箱、平板电脑、早教故事机等智能设备信息内容管理,深入排查语音、视频、文字、图片、游戏等场景,全面清理违法不良信息 2022年7月26日,贵州省人民检察院与解放军昆明军事检察院就“军娃”保护工作会签印发了《贵州省军地检察机关加强驻黔部队军人家庭未成年子女司法保护工作指导意见》 2023年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 报告显示,2022年,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逐步健全 按照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相关规定,依法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设立少年法庭2181个;未成年人检察专门机构2207个,比2021年末增加31个 2022年,未成年人得到法律援助15 6万人次;1 9万名未成年人得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司法系统提供的司法救助 2020年至2023年,检察机关共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4 3万人,年均上升5 4% 对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提出抗诉566件,同比上升21 7% 2023年,检察机关司法救助未成年人近2万人,发放救助金1 9亿元 2023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9 7万人,其中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约1万人,对于实施严重犯罪、性质恶劣、不思悔改的未成年人依法惩治、该严则严,批准逮捕2 7万人、提起公诉3 9万人 对于犯罪较轻、初犯偶犯的未成年人,当宽则宽,不批捕3 8万人,不起诉4万人 2024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共审结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杀人、重伤害犯罪案件4件4人,犯罪人年龄在12至13岁之间,被依法判处10至15年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