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硬质出版时期,出版载体从早期的金石甲骨到后期的竹简木牍,呈现出轻量化和规整化的趋势。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由于硬质出版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多元化的出版实践活动,无法突破对人类知识储存增量化的瓶颈,促使人类不断探索新的出版载体。在硬质出版发展时期,中国古人探索出缣帛这一出版载体。虽然缣帛存在书写方便,携带便利等优势,但是价格昂贵,无法在社会上进行大范围普及。
简牍的笨重、缣帛的昂贵、麻纸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出版载体实践活动的多元探索,这些在客观上都为蔡伦改进造纸术奠定了基础条件。范晔在书中记载了蔡伦改进造纸术所使用的原料,如“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等,造出了一批质量精良的纸张,为大规模普及纸张做出了重要贡献,达到了“自是莫不从用焉”的社会效果,“蔡侯纸”从此风靡天下。
总的来说,蔡伦在改良造纸术上有三大贡献:一是成功用树皮、麻头、敝布及渔网等廉价原材料来制造植物纤维纸;二是将西汉传统的浇制法造纸创新改良为抄制法造纸,工艺大进,效益大增,质量大升;三是对该项革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11]